1930年机芯+北斗黑科技 西山钟楼世纪“心跳”重启

修缮一新的西山钟楼。
本报讯 (记者 向涛 文/图)
近日,万州区文物局宣布,西山钟楼钟表修缮工程通过初步验收。这座始建于1930年、与上海海关钟楼、武汉江汉关钟楼并称“长江三大钟楼”的文化地标,在历经7个月的科学修缮后,将以机械钟声重启历史回响。 机械钟表的世纪重生 机械塔钟是钟楼的灵魂,凝结了设计建造者的智慧和创造力,充分反映了其建设年代的科技水平和艺术风格。 作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山钟楼承载着长江文明与万州城市记忆。由于缺乏合理的保养维护,从1991年起,西山钟楼塔钟的机械结构就无法正常运转,改为电子模拟报时。 2024年4月,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启动专项修缮工程,通过拆解、返厂、清洗、零件加工等系统工序,对钟表机械机芯、动力系统和擒纵机构进行科学修复。 2024年11月,修缮一新的机械钟表完成现场装配调试,标志着这座跨越世纪的钟楼将重新恢复机械走时与报时功能。 传统工艺与现代智慧融合 在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的基础上,工程团队创新引入北斗智能系统,加装高智能钟联网母钟控制设备。该系统在不影响机械结构的前提下,实现机械动力与智能控制的无缝切换,既保留了1930年代英式钟表的机械报时特色,又利用新科技、新手段保障了钟表的精准走时和高效运行。这种“隐形科技”的应用,为钟表类文物的功能延续提供了新思路。 同步开展的文物价值研究亦取得突破。在修缮中同步开展文物价值研究,理清了西山钟楼钟表原有的走时和运转规律,初步认定该机芯很可能是我国现存生产时间最早的国产英式整点报时塔钟机芯,是研究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进一步深化了对西山钟楼文物价值的认识。 探索文物保护新机制 初验通过后,下一步,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将进一步完善钟表操作使用培训制度,探索建立常态化运行维护机制,确保其长效稳定运行,同时深入挖掘西山钟楼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后续活化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浑厚钟声再度响彻长江两岸,这座见证了近百年时代变迁的文化地标,正以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姿态开启新篇章。钟鸣声声,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亦是为未来文化遗产保护鸣响的启航之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