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乡村振兴蓄势启航

春耕备耕正当时,绘就春日好风景。
荔枝获丰收,果农笑开颜。
记者 陈星 文/图
核心提示 暮春时节,万物萌新。 恒合土家族乡八一村,在这美好的季节,迎来了一年中最为明媚动人的时光。 踏入村子,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道路、整洁的环境、错落的庭院,白墙黛瓦与绿树繁花相互映衬,仿佛走进了一座精心雕琢的花园,处处洋溢着和美乡村的独特韵味。 2024年,八一村集体经济收入成功突破160万元,曾经的“撂荒地”蝶变为“聚宝盆”,村子实现了从“空壳村”到和美乡村的蜕变。 八一村的美丽蝶变,只是万州持续盘活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生动缩影。 过去一年,万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用改革破题,打好改革组合拳,让“人地钱”等资源要素更多汇聚乡村、服务乡村,农村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数 说 2024年,全区508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总收入达到4.59亿元,同比增长11.17% 村均经营性收入达到90.34万元,同比增长11.17% 达到百万元收入的村集体有152个,占比30%,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超20万元的村全覆盖 盘活资源 驱动发展“新引擎” 春回大地,气温回暖。 恒合土家族乡八一村三组的育秧田内,一垄垄秧苗肆意舒展,嫩绿的叶片在日光的轻抚下,相互簇拥,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编织出无边的绿意。 田陇间,村民们弯下身子,专注地清理沟渠,揭开薄膜,精准把控着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为娇嫩的秧苗营造最适宜的“小气候”。 这段时间,八一村党支部书记何中坤成了田间的“常客”。看着眼前茁壮生长,绿意葱茏的秧苗,脸上抑制不住欣喜的笑容:“今年又将有一个好收成!” 八一村处于七曜山麓,背靠大山,三面临崖,俗称“悬崖村”。曾经的八一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居环境较差,村民收入来源十分单一,缺乏经营性和投资性收益,是一个典型的“空壳村”。 一个“无集体收入、无产业支撑、无人气活力”的“三无村”,如何壮大集体经济?“这些农田,就是我们破壳的关键。”何中坤笑着解释道。 2022年,高标准农田整治在八一村拉开序幕。重庆宜稼欣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村里首批“吃螃蟹”的种粮业主,公司探索出“建设+运营”的托管模式: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宜稼欣公司成立石桶坪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很快,1300亩“小田”经过小并大、短变长、弯取直,上演了一出“变形记”。 “我们通过资金入股宜稼欣公司的方式,每年可为村里分红4.2万元,公司有收益后,还会进行二次分红,填补了我们集体经济的空白。”何中坤说。 经过高标准农田项目改造后的八一村,很快吸引了农业生产企业和种植大户的关注。去年,八一村在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又启动了1400亩高标准农田整治。与此同时,山坪塘、产业便道、灌溉管网等农业配套设施也在同步推进。 现在的八一村,2000多亩高标准农田因稻油轮作变“粮田”,不仅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为八一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在重庆两江新区的支持下,八一村利用帮扶资金入股村办商贸企业七彩昌盛有限公司,分红得到5.6万元;在驻村工作队牵线搭桥下,村集体依托消费帮扶,通过销售经营农特产品,实现经营性收入146万元…… 去年,财政资金、帮扶资金、土地复垦补贴入股驻村企业,村集体参与农特产品销售经营,通过党建引领与市场化运营,八一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飞跃式增长,成功突破160万元。 盘活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八一村不是个例。 在万州,通过土地入股、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盘活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经营性收入超20万元的村已实现全覆盖,农村集体经济的“源头活水”正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些乡村发展。 联村共创 打开集体“增收门” 时下,正值柠檬管护的关键期。走进白羊镇石龙社区,成片的柠檬树为乡村披上盛装,绿意葱茏。 果园中,果农杨克兵穿梭在柠檬树间,忙着给果树修枝、施肥、除草。“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有了联村公司,柠檬不愁销路,收入也稳定了,我们对产业发展的信心更足了。”杨克兵笑着说道。 杨克兵对柠檬产业发展的信心得益于我区组建的联村公司。 白羊镇是重庆市柠檬之乡和重庆市农业产业强镇,柠檬种植已有80余年历史,种植面积5万余亩。其中万州青柠檬2.5万亩,占据全国总量的85%。 一直以来,白羊镇柠檬种植都以散户为主,种植人数上万人,直接导致柠檬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果农议价能力弱、销售市场混乱,产业质量和效益难以提升。 为解决这一难题,万州以“强村富民”为目标,组建了柠檬、玫瑰香橙等6家联村公司。这些公司通过保底收购、订单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等形式,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链条。 “我们公司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确保他们的产品有销路,同时还提供技术指导和全程服务,帮助农户提高产量和品质。”白羊柠乡联村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方国介绍。 去年,白羊镇两家“强村公司”在本地购销青柠檬1.3万吨,直接增加村集体收益100万元以上,带动果农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以前我们村种柠檬,各家各户单打独斗,价格被中间商压得很低。”清潭村负责人表示,“现在有了联村公司,不仅收购价有保障,还能分享加工、销售的红利。” 对于村民来说,不仅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了租金收入,还通过参与种植、管理、采摘等环节获得了劳务收入。 大湾村柠檬种植户张树昌算了一笔账:“我有10亩柠檬地,结了1万多公斤,卖了2万多元钱,保底价一公斤卖2.4元,最重要的是,大伙儿不再为销路和价格发愁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据悉,2024年,万州6家联村公司带动50个村集体增收,惠及3万多户农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超20万元的村全覆盖、超100万元的村达30%。其中,白羊镇作为“强村公司”改革试点镇,17个村集体总经营性收入达到1501.8万元,村均收入达到88.34万元。太安镇作为“强村公司”改革试点镇,10个村集体总经营性收入达到1058.24万元,村均收入达到105.82万元,还打造出了“万州柠檬”“太安大米”等区域性品牌,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市场定价权。这种“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正在重塑万州的农业产业格局。 改革破题 激活振兴“新动能” “多亏了银行的贷款支持,我的1000多亩田地才得以正常运转。”龙沙镇海螺村种粮大户张地埔的农场种植水稻面积1200亩,拥有全程机械化生产设施设备30多台(套),每到农忙季节,资金短缺让他很发愁。 去年上半年,因为要买种子农药化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龙沙支行给他提供了一个大户贷,额度是50万元。“这个产品使用起来很方便、很快捷,在手机上就能操作,随借随还。金融机构提供的个性化服务,让我解除了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张地埔说。 为保证重点农业产业持续得到金融支持,我区探索建立重点农业产业链金融链长制,由农业银行万州分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万州分行分别担任水稻、柑橘产业金融链长银行,首批选择水稻、柑橘产业先行先试,依托玫瑰香橙、水稻产业化联合体,解决产业链各环节客户贷款资金需求。对于选中的重点产业链,提供个性化、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保障核心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资需求,支持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此外,为破解农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我区深化金融改革,引导银行机构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资金发放贷款29.35亿元,惠及5365户市场主体。 “金融链长制”是我区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旨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精准金融服务。2024年,全区共为4544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7.96亿元,有效缓解了农业企业的资金压力。 从盘活资源到创建联村公司,再到金融改革,这些都是我区实施强村富民改革取得的实效。 过去一年,我区用改革破题,打好改革组合拳,不断深化强村富民综合改革,通过完善组织架构、深化利益联结、整合资源要素、延长产业链条,持续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助力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先后组建柠檬、玫瑰香橙等联村公司,实施社会化服务,发展优质稻、蔬菜、中药材等订单生产,实现产业增收、服务创收。在全市率先开展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登记抵押融资。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国家级示范社16家,数量全市领先。 “今年,我区农业农村工作还将持续深入开展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培育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等,持续巩固农业综合改革成果,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